你不就是

一早就回来家上坟,下午回到城里,带着俩外甥吃了顿必胜客玩了个密室逃脱,送他们回家后我就也准备回家,车停路边等朋友送个东西过来,目睹了一场纠纷:

起因是因为妇女的火纸摊位前被停了一辆车,因为挡住了部分摊位,所以妇女不满,上前骂人争论,司机是一男中年男人,下车后和她理论:

——B:你车不能停这,停这挡我摊了

A:我停2分钟就走

B:一分钟也不行,挡我了,赶快走A:这里是路口,也不是你家的,我停两分钟就买个对联就走

B:不是我家的也不是你的,你眼瞎看不见俺摊在这

A:你才眼瞎呢……

随后愈演愈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中年妇女接着把纸箱子、板凳都扔在车前后,企图挡住男子不让他走。

——A:俺家就是XX的,我就在这一片住,你犯不着挡着我,大过年的。

B:你家在哪,你牛逼什么,你不就是开辆车、不就是有点钱。

随后的对话完全没有任何理智和逻辑,内容都是你不就是XXX,比如你不就是开个车、你不就是住楼房、你不就是有点钱。

追尾风波

我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对话,当时我去大姐家,小区路口我在小区门口进行右转操作,踩刹车、减速、打转向灯都正常,眼睁睁看着一个妇女从后上来,她侧身看着路边的门头,根本没注意到我,我赶忙按喇叭,然而为时已晚,她径直撞到了我车的后左侧翼子板接着因为惯性摔倒原地翻了个跟头,我下车先问她有没有事,随后看到自己车漆被刮掉一块,于是告诉她是报警还是私了,接着就发生了如下一幕:

她打电话叫来了自己儿子和老公,三人的输出没有任何逻辑,在交警定她全责的情况下仍然对我一顿输出,大致内容是「4s店喷漆2000太贵了,她的电动车才1000块钱、你不就是开个车、你不就是住XX、你不就是XXX」,最后演变成了「妈!你躺下,咱死给他看」、「媳妇!他外地的车牌耗不起,咱不着急慢慢耗他」,我眼见遇到不讲理的,于是让交警拖车鉴定,问对方要身份证,大不了打官司吧,鉴定费4000、误工费一天500、律师费2000,我十天半月不开车没事的,打完官司立马强制执行,弄你个失信人,对方三人一听,立马怂了,问我能否不去4S维修,我不想和他们继续纠葛,松了口。

之后我在想为何很多过得不如意的人会有这种口头禅挂在嘴边。

现在的社会,财富和地位往往和个人的价值、成功挂钩。当某些人感觉自己在物质上处于劣势时,他们可能会用对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来攻击,以此来证明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这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辩论。

有时候,贫穷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困境,它也可能被社会和他人视作某种身份的标签。穷人在某些场合下可能会感到被标签化,进而用这种反击的语言来表露自己对“贫穷”标签的厌恶和抗拒。

当处于争执中,尤其是面对对方可能拥有更多物质资源时,一些人可能会通过攻击对方的物质基础来保护自己的自尊。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这些物质条件,但至少可以通过语言来挑衅对方,表面上维持一种平衡。

他们惯性出于一种自我安慰或寻找平衡的方式。比如说,面对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者物质条件时,他们可能内心不自觉地觉得“有钱也不代表一切”,这是一种拉低对方价值、让自己舒服的方式。

谁弱谁有理

“谁弱谁有理”是一种看似简单却充满深意的观点,通常用来描述在不平等的力量对比下,弱者往往更容易获得同情或支持。这句话不仅反映了社会中普遍的“同情弱者”心理,也揭示了某些情况下社会对弱者的倾向性偏袒。

从某种角度来看,弱者的立场往往更容易得到舆论支持,即使他们在争论中可能并没有足够的理性依据。比如,当一个贫穷或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与富有或有权力的人发生冲突时,往往社会会站在弱者的一方,认为他们更需要帮助或者应该得到更多的理解。这种现象在一些社会问题中尤为明显,比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性别不平等等问题,弱者往往在情感上得到更多的共鸣。

但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现象并不一定完全是公正的。在某些情况下,“弱者有理”可能变成了“弱者理所当然”,甚至某些弱者可能借此获得不合理的支持或特权,忽视了他们可能在道德或行为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