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视
最近我在思考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这个问题在我自己的经历中似乎找到了答案。回忆起我的家庭,母亲是一位性格强势的女性,家中几乎都是她做主。她的性格火爆,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而父亲则几乎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缺席,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行走的ATM机,只负责维持家中的开销。关于他的记忆几乎都是严厉和暴力的。
棍棒出孝子
小时候,我不敢向父亲提出任何要求。想要什么玩具、想吃什么零食,我都会偷偷告诉妈妈,因为告诉父亲往往意味着被拒绝。妈妈总是会满足我所有的期待。记得三年级时因生病请假一周,数学课的除法没有学会。我不敢告诉父亲,把老师没有补课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让我去问同学,但结果是我至今不会三年级的除法竖式,从全班前几名跌至倒数。
我从小似乎就是个不善于沟通的孩子,这让我对自己能否教育好孩子感到焦虑。父亲对我的体罚次数无数,其中几次记忆犹新,比如被吊在房梁下打,把皮带打断,只因为我数学考了65分。我的父母似乎热衷于用棍棒教育我,但这种教育方式只让我变得性格冷漠。
父亲角色的缺失,也可能影响了我的取向(虽然研究表明这其实与DNA有关)。
选择
我并不反对他们对我寄予的期望,但我在思考,学习成绩好就代表孩子优秀吗?985、211毕业就代表好人吗?回顾我的三十岁,我认为这些只是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就像最近小X考驾照,他非常想学C2,但在我的建议和「胁迫」下还是学了C1。虽然他可能这辈子都不碰手动挡,但我认为即便日后落魄,至少还能开货车谋生,这就是所谓的「多一个选择」吧。
在山东,人们热衷于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山东这片儒家文化的沃土,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从孔子周游列国到现代公务员考试,仕途似乎一直是山东人心中的梦想。我身边的朋友教育孩子时也常常说:「考上公务员,就等于找到人生的金饭碗。」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许多山东家庭,成为代代相传的期望。
然而,我不会强迫孩子一定要考公务员。她的工作、恋爱、取向完全取决于她自己,我只会提出意见,最终选择权在她自己手中。
分床睡
我见过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我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是好的。例如,苗姐四个月大时开始翻身,我们决定分房睡。这在家族群里引发了不小的反响,有人说「孩子太小了,她怕黑」,「才四五个月就让她自己睡,你们真是…」我只是礼貌地回复道:「分开睡她确实睡得更好,我们为小房间安装了多个监控,还有贴身的呼吸感应器、各种探测器。」但我们的刻板印象是,孩子需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睡,至少要到两岁才能分开。即使爸爸整晚鼾声四起,吵醒宝宝几次,我们仍然坚持让孩子和我们同床,这被美其名曰为「父爱」或「母爱」。
我只是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的纽带,一个赋予她基因的人而已。她不属于任何人,也不「属于」我,她理应享受她自己的一生。
不写了,有些困了,睡觉…最近写东西没有思绪,导致文不对题或烂尾,就像今天的标题,实在是找不到好的标题了,需要给自己说声「请多包涵」。